文:錢逢鳴
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,人工智慧(AI)已成為國際經濟與產業轉型的關鍵動力。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使其成為AI技術發展的關鍵節點,但要在未來的AI產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,台灣必須超越硬體製造,進一步成為AI應用與創新的引領者。
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對全球AI運算基礎設施至關重要。特別是台積電(TSMC)在製造高性能運算晶片方面處於領先地位。這些晶片支撐了從生成式AI(如ChatGPT)到自動駕駛等多種應用場景。在2025年前後,AI模型的規模和複雜度預計將持續增長,對高效能晶片的需求也將相應提升。
然而,台灣的角色不僅僅局限於硬體製造。由於AI技術的發展高度依賴硬體與軟體的協同作用,台灣需要加速發展本土的AI軟體生態系統。這包括演算法設計、模型優化、以及跨領域的AI應用。
以醫療領域為例,台灣的醫療數據資源結合AI技術,已在癌症診斷、基因組學分析等方面展現潛力。而隨著全球對於數據隱私和倫理的重視,台灣可以透過建立數據治理和AI倫理的國際標準,增強其在AI產業鏈中的戰略地位。
儘管台灣在硬體製造方面具有明顯優勢,但在AI應用與基礎研究上仍面臨多重挑戰。
人才短缺是目前最大的瓶頸之一。AI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跨領域的人才整合,然而台灣的高端AI人才多集中於科技巨頭或海外市場。這不僅導致人才外流,還限制了本地AI生態系統的發展深度。
數據資源的限制也是一大挑戰。AI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高質量的數據,而台灣在數據收集與整合方面尚未達到全球領先水平。此外,現行的數據保護法規雖有助於維護隱私,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限制AI開發的靈活性。
台灣的AI產業結構仍以中小企業為主,這些企業在資金、技術和市場擴展方面面臨較大壓力。相比之下,美國和中國的大型科技企業具有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,能夠快速主導新興市場。
從硬體到創新驅動力的轉型
台灣在AI產業中的角色需要從硬體製造逐步轉型為創新驅動的全球夥伴。這不僅涉及技術能力的提升,也需要產業政策的支持。政府應優先制定針對AI的產業發展計劃,並提供資金支持與法規鬆綁,以促進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。
此外,透過強化與美國、日本、歐盟等科技強國的合作,台灣可以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,並共同應對來自中國等地的競爭壓力。
未來,台灣在AI產業中的角色將不僅是「全球工廠」,更應成為「全球大腦」。這需要政府、企業與學術界的共同努力,以創新為核心,抓住新一波AI技術浪潮的機遇,為全球AI產業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和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