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新聞中心/圖:翻攝自總統府
日前國民黨立委謝龍介於直播中表示,他大膽預測賴清德總統最慢在2027年10月前,一定會宣布恢復使用核能,若沒做,就吃三碗牛肉麵當作懲罰!
而總統賴清德近日於520就任一週年前夕接受《財訊》專訪時語出驚人,公開表示「若核安無虞、核廢有解、社會能對話成功」,台灣不排除使用新型核能發電。此話一出,引發外界關注與解讀,是否為政府能源政策大轉彎預留伏筆。
賴清德強調,社會關切「台灣會不會缺電」的問題,實際查詢即時電力資訊就能發現,備轉容量率普遍超過10%,即使把AI(人工智慧)所需的龐大電量納入評估,在2032年前都不會出現電力短缺的情況。
不過,他也坦言,當前台灣面臨的不是「缺電」,而是「缺綠電」。為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,特別是歐盟即將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,台灣企業、尤其是外銷導向產業迫切需要穩定的綠能供應。除了太陽能與風力外,政府也積極開發地熱、小水力與氫能等替代方案,企圖補齊綠能短板。
針對核能議題,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已釋出訊號,不排除採用先進核能技術。賴清德此次明確提出3項前提,包括核電安全性要獲得保證、核廢料處理有完善方案,以及社會能夠充分討論與達成共識。他也提到,若未來能運用如核融合這類無核廢料的技術,社會接受度將會提高。
此番談話被視為政府對長期反核立場的鬆動,學者認為賴政府正為能源政策轉型埋下伏筆。外界質疑,是否意味著「非核家園」路線將逐漸淡出,綠電進展不如預期,才讓執政者不得不為核能預留空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