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錢逢鳴/圖片來源:Freepik
在台積電屢創股價與技術巔峰的同時,台灣經濟也進入一種矛盾狀態,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工藝,卻高度依賴單一企業作為經濟與戰略支柱。當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推動晶片本土化、AI 與綠能成為未來主戰場,台灣若無法在其他關鍵領域複製台積電的「不可取代性」,便難以維持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。尋找下一座「護國神山」,不只是經濟發展的選項,更是國安戰略的必然。
其中,生技產業具備長期潛力。台灣健保資料庫規模完整、醫療體系成熟,加上政策推動創新藥研發與細胞治療產業,已培養出如智擎、藥華藥等具備國際合作經驗的企業。但這個產業的成熟不靠規模競賽,而仰賴研發平台、臨床能力與長期資金耐心。若能進一步串連醫療大數據與精準醫療研發,台灣在亞太區的醫療創新角色將進一步深化。
另一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在電動車與綠能技術中的潛在優勢。電動車雖非本土品牌主導,但台灣企業早已穩居關鍵零組件供應鏈,包括電源管理IC、BMS系統、功率模組等,台達電、矽力-KY、貿聯等企業逐步從零件製造升級為系統整合與平台方案供應者。加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逐步上路,台廠若能建立自主碳管理與智慧能源解決方案,有機會在「淨零製造」供應鏈中建立新一波競爭優勢。
台灣IC設計與AI運算晶片產業也正走出自己的道路。過去聯發科以高性價比站穩中高階市場,如今隨著AI應用對異質運算與特製晶片需求攀升,創意電子、力旺、智原等企業開始進入更高階應用場景。不僅從矽智財轉型為系統解決者,也開始與全球AI平台公司協作開發客製晶片。若台灣能整合設計、IP、代工資源,建構自主AI晶片平台,將有潛力打造下一座具備全球不可取代性的產業高峰。
台積電之所以成為護國神山,關鍵在其全球唯一性與地緣戰略價值。而真正能承接這一角色的產業,不只是具備高產值,更要具備在全球供應鏈中「不可被替代」的能力。這樣的企業不一定擁有最多工廠、最大市佔,但必須擁有關鍵技術、標準制定權與全球合作的議價力。
下一座「護國神山」不會一夜成形,它將來自產業長期耕耘、研發資本堆疊與政府政策引導的交會點。如今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,這正是台灣培養第二座神山的黃金十年。